这一环节提问的问题主要有可能是涉及正式考题的一些问题,也可能是涉及非正式考题一些问题,甚至于只是主考老师与你进行几句随意的对话。
涉及正式考题的提问,可能是对自我介绍中的一个问题的追问,可能是让考生对已有的问题、评述内容作相应的补充。比如说,你在前面的考试中没能把某个问题说清楚,主考老师这时进一步提问以便了解你对该问题的认识程度;也有可能是因为你曾经谈到的问题比较庞杂,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不可能把问题说透,主考老师借此让你有一个更充分的表述。在这一项目的考试里,你不必介意主考老师提问的目的,尤其是不要对主考老师提问本身做各种不利于自己的猜测,而是应该集中精力积极应对。
涉及非正式问题的提问,内容有可能是知识性的,也有可能是调查性的,问题比较自由。关于知识性的.比如请你谈一谈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等。这时,你不必顾虑自己对这些知识知道得多与寡,只要把自己所知道的向主考老师介绍一下即可。关于调查性的,比如问一下你的日常学习情况和课外活动情况等等。
随意的对话,即兴提问是随意进行的,在这时的考试过程中比较常见。主考老师与你的这种对话往往不是为了获取明确的知识信息,而是帮助你放松紧张的神经,让你能够有一个比较松弛和正常的应试状态,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出你在自然状态下的语音语言面貌,如方言痕迹轻重、语流是否顺畅、语感是否良好等等。对此,你不必猜测主考老师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得体、礼貌、大方。
提问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考生在瞬间对问题的理解把握能力和即兴组织语言的能力,了解考生是否能比较松弛地表现出自己应有的自然状态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便综合权衡、全面评价考生。
主考老师通过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现,综合考查考生包括语言表达在内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具体说,比如捕捉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知识面、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1)捕捉能力
捕捉能力反映了考生对话语重点的鉴别能力。有时主考老师说的一席话并非句句都是重点,特别是当主考老师提问的重点只有那么一两处时,考生要在听到主考老师问话后迅速抓住问话的重点,就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在捕捉问话重点的过程中,考生要弄懂主考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的具体意思,同时又要把握其说话的整体语意,然后在对比分析中找到重点。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反映了考生对话语中心意思的把握能力。语言的表意容量是巨大的,一句话的中心意思也许并没有在字面上体现出来,而是通过重音、语气、表情显露出来,简单说,考生要理解主考老师到底问的是什么问题,并就此做出自己的回答。
(3)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反映了考生对问题的判断研究能力。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除了要在整体上把握话语中心意思以外,还要对问题涉及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评判与分析。比如当主考老师让你谈一谈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时,你首先要表明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是从整体理解和判断角度的回答;接着,你还应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它有可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对问题分析得越透彻越能反映出你有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
(4)知识面
知识面反映了考生平时的积累和涉猎的领域。编导在工作中会涉及到许多领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宽广的知识面,无论是对于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还是对于提供自身的修养,都有莫大的好处。在提问中,主考老师的有些问题是带有知识问答性质的,包括文史方面的知识、艺术领域的知识、体育知识等等。你如果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则可以在完备的问答过程中给主考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
(5)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综合反映了考生对问题的捕捉、分析和理解的成果,它是回答提问项目中的核心环节。不管考生对主考老师所提问题理解得如何,都要在表达过程中反映出来,否则,前期工作成果就不能得到切实的展现。表达能力反映了你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你的语智。当然,我们不排除考生头脑清晰但表达不畅现象的出现,但是,对此你应该重视这一环节,并注意在平时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p#分页标题#e#
(6)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反映了考生与其他社会人的交际能力。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应该认真倾听主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礼貌得体地做出回答,让主考老师感觉到你是在专注倾听并认真作答的,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交际态势,以完成你完整的考试。
(7)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反映了考生对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这一能力也会被主考老师纳入到对你的考查范围中。当主考老师提出一些比较敏感、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你应该有能力巧妙地化解难题,并大方地予以做答。
以上这些知识能力的考查不一定是逐项进行的。也不一定同时都考查,很多情况下都是综合完成的。考生在日常的考试准备过程中可以逐项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一一加以训练和解决;而在考试过程中则不必一一对照、衡量,只要自然放松、积极投入就可以了。
以上提到的各个考查项目是考生在得体应对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考生在回答主考老师提问时应努力做到理解准确、反应迅速、回答周全、礼貌得体。不过,不少考生可能是由于紧张、随意或缺少礼仪方面的知识与训练,结果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回答提问时至少应该注意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反应迟缓
当主考老师提问以后,考生如果迟迟不作回答,则会给主考老师以反应迟缓的印象,特别是如果在主考老师屡次提示,你都没能张嘴做答的情况下,主考老师往往会为了避免尴尬而终止提问,这样一来,考生也就失去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当然,主考老师也不能给出考生所期待的好成绩。
反应迟缓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的是因为考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比如问题比较敏感,而考生一时又没有巧妙的回答策略,结果造成对话终止。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宁可明确地表示自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也比一言不发好。也有的考生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有时为了表述完美,则默默地打腹稿,可是由于打腹稿的时间过长,也会给人以反应迟缓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应该抓住核心问题加以阐述,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所说的话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边说边思考相关的问题,以便加以拓展,即使只是就一点把问题说清楚了,也好于都想周全以后再回答。
2、答非所问
有时,当主考老师刚刚提出问题时,考生马上就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由于没有完全理解主考老师说话的目的,没有把握主考老师所提问题的核心意思,结果出口千言,离题万里。这种答非所问的现象并不少见。解决的关键是要稳住心神,仔细倾听主考老师的提问,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就核心问题加以回答。
更不可取的是主考老师的问题还没有问完,考生就抢话回答。这样做至少造成两种不良后果:其一是没有听清主考老师的提问,甚至还没有听到主考老师说到核心问题就抢先张口了,这无疑会造成答非所问的结果;其二是即使回答得还算完整准确,也确实回答了主考老师想要问的问题,但由于没有遵循说话的礼貌原则,同样会给主考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听不懂问题的意思,没听清核心的问题,或者不礼貌地回答问题,都会破坏良好的状态,产生不良的后果。
3、应对不周
回答提问,实际上就是一种应对,在语言上给以内容上的应对——在形体上给以交流上的应对,这种应对都是有来有往的,任何一方没有做好这种沟通交流工作,都会造成应对的不周。
内容上的应对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全面:准确的含义好理解,那就是对于主考老师的提问要准确理解,正确分析,合理做答,特别是涉及对一些现象的看法问题,更应该把握分寸讲出道理。这里考生须注意的是:并不是要求你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关键是要对你自己所说的话有足够的把握,要对你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全面,是要求考生对问题的分析要系统、辩证。比如“请谈一谈你对应试教育的看法”这一话题,可能不少考生都认为应试教育有不合理的地方,可是如果联系我国国情,考虑到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那么要想让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应试的方法还是目前更为可行的、合理的和透明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而对于这种应试教育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也不能回避,应该积极地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全面透视,正反对比,辩证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做到语言表达全面、准确。
形体上的应对是要做到运用态势语言来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从而形成良好的交际态势。一般来说,人们的眼神、表情、体态、动作等都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人们真诚地与他人交流时,他的眼神是关注对方的,表情会随着说话内容的变换而有较丰富的变化,身体也会呈现出接近说话对象的态势。对于考生来说,首先是要做到从心底里强化与主考老师认真交流的意识,同时也要在体态上有所注意和体现。#p#分页标题#e#
4、礼貌欠佳
礼貌的问题同样表现在语言和举止上。语言上的礼貌,并不是说考生每一句话都要有“请”、“谢谢”之类的字眼,但在回答提问的态度、表达的语气上却会体现出你的修养来。真诚、平等、积极、热情、投入,这些态度都是必需的,在这样一种态度的统帅之下,考生就比较容易做到语言表达上的礼貌。此外,诚实也是礼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前文所说,即使照实说自己对这个问题不太明白,也比不懂装懂东拉西扯要好。
举止上的礼貌,是说考生要通过得体合适的举止,反映自身的修养和对主考老师的尊重。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主考老师也会尊重每一个考生的,因此,考生不必卑己尊人不必唯唯诺诺,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主考老师及其工作的尊重。总的原则就是落落大方,分寸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