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7日,纪念改革开放30年文艺演出在顺德演艺中心内举行,容桂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正在表演舞蹈《唱龙舟》。由于种种原因,该中心自2005年建成以来,利用率一直不高.
顺德政协委员建议,应引导其走市场化道路
设有1500个席位、拥有一流灯光、音响等设备的顺德演艺中心,自2005年建成后,95%的演出活动是政府大型活动和企业包场,向观众卖票的不到5%。由于曲高和寡,该演艺中心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区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应引导其走市场化道路。
现状:曲高和寡门难进
坐落在顺德新城区的演艺中心建成于2005年,在亚洲艺术节期间举办了多场演出,成为展示顺德文化实力的一大阵地。
市民罗小萍在五沙工业园工作,每次坐1路公交车经过演艺中心时,她心里想的却是:建得好看又怎么样,那里门槛高着呢。顺德高档的演出场所比较少,演艺中心建成后,小罗与朋友很期待进演艺中心“叹”一下,却发现每次在演艺中心举行活动的,不是区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就是一些企业包场,像她这样的普通市民“没份”。
据区文化部门一份数据统计显示,自2005年演艺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共演出150场左右,其中向观众卖票的不到5%。
分析:高雅艺术市场小
对于市民的这种抱怨,顺德文化馆馆长马曼宁觉得有些无奈。演艺中心大剧院的租用价格为商业演出2万元每场,社会团体、企业等租用则为5万元每场。而事实上,一场演出的成本在5万元左右,演艺中心“入不敷出”,每年还要政府补贴400万元左右。
演艺中心的市场化运作之路并没有想象中容易。马曼宁说:“政府当初的构思是比较合理的,即把演艺中心定位为社会化经营项目,也在网上进行了招标,但应标单位不多,即使有也因种种复杂的原因没有谈拢。”他说,目前仍想把演艺中心向社会推出,由专业的机构和团队来运营。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例如,如何找到合适的运营商,如何定位其所请来的演出团体级别等而导致难以成功;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企业和政府彼此可以接受的价格难以达成共识。
市场问题也成为演艺招商难的一个瓶颈。马曼宁说,中心投入使用后,曾有多个广州、香港等地的表演团队希望能到中心演出,由中心卖票,但都没有敢接。马曼宁担心,“我们跟广州、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一样。顺德高雅艺术市场很小,无法吸引当地观众过来。”
建议:双管齐下育市场
今年“两会”期间, 区政协委员王锡华和马云霞为演艺中心支招。他们认为,一方面可运用租用制,引入运营商对演艺中心进行承包,由运营商对演艺中心进行包装,引入多个文艺团体进行商业演出,让市民自费欣赏;另一方面运用交费制,让中外各文艺团体不定期进行巡回演出,让市民有选择地自费欣赏。他们认为,技术上的难题其实比较容易克服,关键是有关部门要有让市民真正体验到演艺中心给顺德人带来愉悦的心态,以培养文化市场,而不是纯粹从营利角度来思考。